公共建筑节能调适发展现状及问题探讨
建筑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建筑节能降碳的步伐与力度
建筑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建筑节能降碳的步伐与力度。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国办函[2024]20号),在提升新建建筑节能降碳水平、推进城镇既有建筑改造升级、强化建筑运行节能降碳管理、推动建筑用能低碳转型等方面提出了12项重点任务。

在历经了近2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我国绿色建筑已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个别城市到全国范围,从单体建筑到城区再到城市的规模化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城镇已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约118.5亿平方米,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累计达2.7万余个,上述数据不仅展示了我国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显著成果,也预示着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2023年上海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及碳排放监测分析报告中数据统计显示,已与能耗监测平台联网的建筑,2023年总用电量为105.3亿kW·h,用电强度为98.4kW·h/m2,较往年平均强度下降约5%,这与本市在能耗监测、能源审计、节能改造、能效提升等监管工作的持续推进以及广大楼宇业主节能意识的提高不无关系。然而与此同时,从这几年数据中也可以看到,上海市公共建筑用电强度已经进入平台期,在电气化率逐步提升的情况下,推动公共建筑用电强度进一步下降需要更多新技术和新政策的支撑。

图:与能耗监测平台联网的建筑历年用电量变化情况
丰调调适在建筑节能领域已有超过15年的项目经验,在传统节能调适基础上不断融合新兴技术,结合项目实际需求,在满足末端舒适性安全性等需求的前提下优化设备运行,不断提升建筑节能效果。然而丰调调适在项目调研及实施过程中也发现既有建筑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为项目节能策略的制定和实施造成阻碍和困难:
- 建筑能耗数据采集不全面:部分建筑的能耗数据采集不够全面,特别是对于大型公共建筑,普遍存在数据缺失或不准确的现象。例如,某商务区大部分建筑采用集中冷热站进行供热与供冷,然而冷热站能耗数据并未接入平台,导致无法全面评估该区域的能耗情况。
- 节能意识不强,实践浅表化:我国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绿色发展理念意识不强等问题,节能实践浅表化,缺乏深入的技术和制度调试。
- 技术与制度调试的挑战:在数字科技和顶层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各地应用科学技术解决节能减排问题,但技术与制度调试的内在逻辑仍需进一步探讨和优化。
- 节能降耗管理的复杂性:公共机构节能降耗管理存在系统复杂性和地区差异,需要适应性的解决方案。
- 节能潜力挖掘难度大:随着城市更新进程,节能改造相对容易的部分已基本完成,剩余潜力的挖掘工作难度较大,投资回报期存在明显拉长的趋势。
-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挑战:既有公共建筑在运行阶段受限于建筑结构条件难以更改、不能影响正常运行使用等因素,可行的节能措施更多体现在智能优化控制和精细化运行两个方面。
综上所述,我国公共建筑节能调适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节能意识的提升、制度体系的完善、节能潜力挖掘等。未来,需要从政策、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综合施策,以实现公共建筑节能降耗的目标,丰调调适也会在节能调适技术方面继续提升,为建筑节能,为国家减碳,为地球减负!